表扬信
尊敬的上海海事大学退休办
你们好!
华电重工上海研发中心成立于2001年,余崇义老师2003年受邀返聘。
余老师作为教力学结构的老师,力学素养很高。并且参加过很多工程设计项目,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初是帮助初建的计算组正确使用ANSYS程序计算金属结构,教导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如何将实际工程结构转化为力学模型,并正确分析判断计算结果。
余老师积极参与我公司重要工程:
初到公司就参与宁波小港圆形堆取料机研发项目。此项目没有任何资料,仅有几张照片。帮助确定结构截面、设备参数和设计计算,并提出关键问题和解决办法,整个设计过程少走了很多弯路,顺利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研发过程。
随后福建可门项目与德国公司合作,技术上的专业和强势也得到他们的认可。
印度JSW项目是我公司在印度市场的第一个项目,共有两台双悬臂堆料机,两台滚筒式取料机和两台转运小车,所有设备均为我司首套研制设备。针对公司首台并出口的滚筒取料机,余老师全身心投入设备的主体钢结构研究,经过反复计算和研究,开创性的提出了双筒皮结构,使得设备结构安全系数极大提高,滚筒外观结构更加美观,并避免产生积垢载荷。余老师还提出了分段铸造结构的滚筒支撑轨道,经济效益显著。此外,余老师对该项目中的双臂堆料机和转运小车在研发设计中的结构优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太和排土机项目也是全新的研发项目。余老师除了在整机方案布置上出谋划策,让整机受力更合理,减轻整机重量,还纠正了设计过程中计算错误,同时提出底盘计算的独到见解。
同时,余老师参与了标准要求极高的澳大利亚昆士兰研发项目(东澳)。创新性地提出了悬链线方式解决门式刮板链条运行时的张紧问题。链条张紧计算甚至比第三方审核公司和工程管理咨询公司计算更加精准,并得到其余两方的一致认可。桥式刮板取料机整机结构复杂,料耙受力分析繁复,由于重量增加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都在余老师的帮助下一一得到解决。
十多年的耕耘,余老师完成了上海研发中心的专家专用计算程序,此程序涵盖上海研发中心主要机型:斗轮机、排土机、圆形堆取料机(刮板机)、装船机、卸船机等,每种设备还有不同类型,大大小小的计算近五十来个。通过Excel表格整合并精算了强度、刚度、稳定性、功率、质量分布及专有计算(钢丝绳变幅拉力曲线等),填补了空白。过去项目的原始计算多数是手算,过于零散,现在有了专家计算程序,仅需输入简单的基本数据,就能立刻出结果。并纠正以往计算中部分错误,非常适用于方案设计和改进。
在京唐港项目中,余老师优化斗轮机C型主梁,改为L型与桁架组合,更改后结构受力更合理。圆形料场八钢项目中,研发出全新的行走机构连接装置,解决门架变形大的问题。实联化工项目提出人字架结构替代原先的悬臂架,优化受力同时,每台机减轻30多吨重量。圆形料场悬臂式取料机创新研发活动配重,整机受力更合理,安全性提高,设备重量减轻,功率消耗减少。余老师参与的多个项目,均申请了很多相关专利,成为与同行业竞争的有利武器。
公司一些项目现场出现较大问题,余老师也会主动请缨,不顾舟车颠簸,出差解决。2015年80岁的余老师还远到新疆项目现场,解决取料机回转问题。
在解决工程难题同时,余老师还开设讲座,针对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力学分析,培养年轻人,把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大家力学素养。例如通过斗轮机桁架立柱受力,讲解刚架和桁架的区别,以及力的传递,并提出如何优化结构。所以大家有任何结构力学方面的争论或疑问,都会寻求余老师的帮助。
公司任务繁重或者有任何紧急问题时,余老师也自愿加班,毫无怨言,与大家吃在一起,干在一起。
在职期间(2003年到2015年),对我司贡献很大。工作到2015年底,又主动提出作为义工,经常到公司发挥余热,继续创新。
余老师对工作有热爱,满腔热情不保留;对晚辈有栽培,关心年轻人身心成长。退休后二十年来风雨无阻,将自己安享晚年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华电重工上海研发中心。并通过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比我们更具有创新精神。
感谢余老师奉献的一切和带给我们的正能量!精神可嘉,值得表彰!
此致
敬礼
华电重工上海研发中心
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