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科普】夏季防暑勿忘“湿”
炎炎夏日令人感到酷暑难当,常闻善意提醒:“请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帮助下,人为调节改变局部环境,提供舒适的感觉似乎已非难事。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防暑降温的同时,隐藏着“过犹不及”的潜在危害——湿邪为患。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就是指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季气候变化,居住地环境,饮食习惯嗜好无不对人体产生影响。炎炎夏季,南方多雨水,无水不成湿,而人无水不生,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物质,人体内的液体约占体重的百分之六七十。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故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无不靠水而居,因此适度的水分即“湿度”,是有益于万物的生长。这里所说的是正常的“湿”,中医在五行中更是将其与化生万物的“中土”相对应,足见祖先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相反,当湿度超出人体所需的正常范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时,此时即称为“湿邪”,如同近期世界各地水涝泛滥成灾,可见湿亦有“正”“邪”之分。
湿邪据来源又有“内”“外”之分。如清晨行走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者淋雨趟水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者穿衣盖被寒冷潮湿,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或者大量出汗后洗冷水浴,导致湿气从皮肤而入,此类由外界环境侵犯人体的称为“外湿”。因为过多食用生冷饮料及瓜果,或者嗜好酗酒和喜食辛辣荤腥食物,以及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多会因为水液代谢障碍在人体内部产生各种有害物质称为“内湿”。
人体一旦被湿邪侵犯,早期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头重而闷,象被毛巾包裹住的感觉,全身肌肉酸痛沉重,胸闷不舒,口粘腻或有甜味,舌苔变厚,偶尔有怕冷感,或者虽有发热但不明显。如果湿邪不能及时得到清除,就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各种系统的疾病异常表现。若在皮肤表现为各种皮疹瘙痒,甚至可见渗出物分泌;在经络关节则表现为关节肌肉酸痛,或关节行动不利;在消化系统则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可出现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变稀、四肢怕冷、身体沉重疲乏、恶心欲吐等症状。若本身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进一步发展下去甚至可引起咳嗽气喘;大便带粘冻脓血;小便黄而涩痛;黄疸、口苦;关节肿胀畸形;四肢瘫痪;昏厥抽搐;皮肤各种化脓性疾病;以及各种妇科炎症等,这些都和湿邪密切相关。关于湿病的论述古代文献虽有涉及,但尚欠系统,幸有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主编《中医湿病证治学》可补其不足。
由此可见,维持体内正常的水液代谢,避免湿邪危害人体,其重要性不亚于治理水患。中医对于人体内水液代谢,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全面认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经义虽然深奥,但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比拟为炉上壶水。肺如壶盖,《内经》中称之为“华盖”,因为通过肺的呼吸可以调节体内水分的蒸腾气化。胃如水壶,脾同水泵,《内经》认为脾是运化水湿的枢纽,称“脾为胃行其津液”。而肾脏则是炉灶,肾中的阳气则犹炉中之火。而膀胱则如同壶嘴,具有排水之功。人体水液代谢要维持正常有赖于这些脏腑恰如其分的适度配合。人体只有在炉火适温,壶水适中之时,水液才能蒸腾有序,进而濡养五脏六腑。设想雾露雨水,饱食滋腻,久居湿地,犹如壶水过盛;过食生冷,贪凉露宿,汗后浴冷,恰同炉火被遏;肺失宣肃,脾胃虚弱,小便不畅,正象泵衰嘴堵。凡此种种,皆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泛为湿,危害健康。养生避暑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过份一味强调避暑贪凉,反而可能助湿为患。
因时而言:夏季属火,需当防暑;而长夏却属湿,防暑万勿太过,以免湿伏反伤阴暑。长夏是湿土主令的季节,大暑以后十八天为长夏,是热盛湿动的时期,湿土主运和主令的时间都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间,天气多雨,人体太阴用事,脾与胃经气旺,此时,暑热之气自上而降,潮湿之地气自下而上蒸腾,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暑热潮湿之气,容易产生暑湿兼热的疾病,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庭和工作单位使用空调,湿热交著,人居其中难免感受其气,而此时腠理拘急,汗孔紧闭,开合失常,湿邪不得外越,最易形成内有暑湿,外束风寒之症。而素体脾虚湿盛之人,内本有湿遇上外环境湿气较盛时,容易形成内外合邪的局面,而贪凉饮冷,又易致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脘腹闷胀,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症状,故而长夏防湿尤为重要。
因地而言:一年四季,无论哪一个季节,只要有潮湿之气太过,就容易罹患湿病,湿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时刻注意防犯湿病的侵害,同时又当注意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及病人身体禀赋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因人而言:对于体型肥胖,或素瘦今肥,腹部肥满松软,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多为痰湿体质。而对于喜食辛辣或火锅,嗜好饮酒,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易生痤疮粉刺,舌质红苔黄腻,口苦口干,小便短赤,阴囊潮湿,大便粘滞或干结者,性格多急躁易怒,女子带下较多。此种体质类型多为湿热体质。此二类湿邪偏胜体质者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湿邪偏胜体质的人,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应少吃酸味、肥腻、寒凉及助湿生痰的食物,如肥肉、冷饮、饴糖等,也要避免饮酒和过饱,戒酒,戒火锅,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还要多吃些健脾除湿化痰的食物,如萝卜、荸荠、紫菜、薏米、冬瓜仁、扁豆、荷叶、杏仁霜、莲藕粉、茯苓饼等。湿困较盛者亦可选服中药:痰湿较盛体质者宜二陈汤、温胆汤、藿香正气胶囊、香砂六君子汤等。湿热较盛体质者宜八正汤、三仁汤、四妙丸、甘露消毒丹等。脾胃虚弱者宜参苓白术散、平胃散、五苓散等。淋雨涉水后宜立即服用姜汤以祛寒除湿。痰湿体质的人因身体容易疲倦,往往不喜欢活动,可以从一些活动量小的运动开始进行锻炼,以后再逐渐加大运动量,但是一定要运动到出汗,以便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各种球类,都有助于祛除湿邪。
重视维持水液在体内的正常代谢,关键在于适度调节水与火的动态平衡,达到易经泰卦所蕴含水火既济的状态,才能避免体内的水涝成灾。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只有夏季防湿,才能秋泰冬安。由此联想开,如何同样调节好地球环境的水与火的平衡,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的动态平衡,方能球泰民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