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声悠扬 老丁一片挚爱
——记上海海事大学退休党员教师丁福生
老丁,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他就是上海海事大学的退休党员老师丁福生。退休后,他先后有三个角色:小区业委会主任、校退休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和社区葫芦丝义务教师。而在浦东洋泾社区文化圈子里,他的声望远超过前两个,被誉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一、葫芦丝声响社区
丁老师大学学习的是港口机械专业,毕业后留校在实验室当老师。18年前退休时,他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后,不能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事,继续发挥一名党员的作用。他看到当时爱好葫芦丝的人不少,但苦于无人教授,水平普遍不高。丁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发挥作用的好载体。于是,他利用年轻时热爱文艺的特长,买来葫芦丝自学,由于有较高的悟性和文艺的童子功,很快就学会并深得其要领,有了带领别人学习的本钱。丁老师先在自己所在的海事小区教吹葫芦丝,由于技巧娴熟,曲调面广,加之为人热情,诲人不倦,有问必答,随问随教。葫芦丝义务老师的称号很快就声名远播了!先是洋泾社区,后是附近的金杨社区、再后来就是较远的曹路社区、浦江镇等,都留下丁老师忙碌的身影。上午在这里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点上课,晚上又赶另一个点排练的时间安排,一度成了丁老师的生活的常态。由于他还担任退休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忙起来的时候,党组织会议一结束,饭也来不及吃,就赶到一个社区去辅导葫芦丝演出彩排。
针对老年人视力普遍老化,电脑打印出的曲谱字符小,看不清的情况,丁老师利用自己会写美术字、仿宋字的特长,常常熬夜,用大号字重新抄谱,复印后发给大家。在他家中,这种特殊的葫芦丝演奏曲谱就有厚厚的几大本。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丁福生老师先后参与葫芦丝教学、排练和演出的就有洋泾、金杨、曹路、高桥和浦江等街道和乡镇;具体教学和演出的地方有居委会、养老院、多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海军部队和武警中队。受其教学和指导的葫芦丝爱好者有几百人,演出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最忙的时候,葫芦丝的每周教学辅导点多达11个,现在每周还有7个教学点。称其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践行者,绝不是一个夸张的语词。
更为难得的是:丁老师葫芦丝教学、排练和演出都是义务的,并且,连曲谱选择、歌谱打印和葫芦丝修复等都是他亲历亲为、自掏腰包。
二、葫芦丝声飘军营
丁老师指导社区葫芦丝队的表演比赛屡获佳绩。活动像滚雪球一样,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辐射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平时文化生活较为薄弱的武警部队的领导注意。他们通过附近社区,和丁老师联系,热情邀请他为武警战士教授葫芦丝。丁老师从小就有爱军情结,能有机会为解放军服务,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于是,他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与社区教授葫芦丝不同,社区退休人员学习葫芦丝,大部分人喜欢音乐,有一定的吹奏基础,为了充实退休生活,有内在的学习心理动机。而武警战士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学习,是领导要求和安排,目的是丰富部队业余文化生活,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普遍乐理基础差,有些人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多来咪福烧拉设”都念不准。
万事开头难。针对武警战士的实际情况,丁老师选择了历史军旅歌曲《打靶归来》这首既简单易学,又有部队气概的曲调,作为学习葫芦丝的第一个练习曲。在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毕竟年轻,武警战士很快掌握了葫芦丝演奏的基本要领,经过刻苦和反复练习,水平快速提高,战士们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武警部队执勤训练营事务繁忙,不可能像社区退休人员一样有大把的学习训练时间。丁老师就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拾零补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或上午十点许、或下午四点过、或训练和会务后,进行教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战士,反复讲解,手把手教,直至弄懂学会。对海军部队的战士学习葫芦丝,也是这样精心教学,细致传授。
一段时间,4805厂里的海军部队、杨浦大桥下的武警中队,经常可以看到丁老师骑着他的那辆“老坦克”,携带葫芦丝奔波教学点的匆忙身影。部队官兵学会了吹葫芦丝,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为社会的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
令人感动的是:有23名海军官兵、44名武警战士的葫芦丝,是丁老师作为拥军献爱心奉送的!
三、葫芦丝声暖盲人
丁老师葫芦丝的教学的触角还惠及盲人。
原来,某社区有三个盲人,他们身残志坚,除能自食其力外,业余生活也在学吹葫芦丝。为了提高自己的吹奏水平,三位盲人在社区学会初步吹奏后,主动加入了丁老师指导的社区葫芦丝沙龙。
盲人要提高自己的葫芦丝吹奏水平,难度出乎意料地超过常人。首先,他们眼睛看不出曲谱和葫芦丝的孔眼,全靠手的感觉摸索。虽然,他们有一定基础,但许多地方还需大力加强。为此,丁老师选择了难度适中的歌曲,提供各类示范曲谱,逐句指导,反复练习。在丁老师的精心、耐心加细心的指导下,盲人们的刻苦努力程度大大超过常人,吹奏水平提高很快!其中一位中年女士,通过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上海市葫芦丝协会会长的帮助下,成立了10多人的盲人葫芦丝队,活跃在社区各大舞台上,演奏效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好评,后来得到云南葫芦丝大师、全国葫芦丝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春华的关注和帮助,特邀她们盲人葫芦丝队到云南去表演,从社区走向了省外。还有一位年轻的女盲人成了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成员。
由于眼盲的原因,葫芦丝坏了,维修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丁老师系学习机械出身,动手能力很强,又十分热心。他们的葫芦丝出了故障,丁老师得知后,很快就上门免费修理,并且还自购葫芦丝送给她们。
这些盲人非常感动,说丁老师的无私挚爱和葫芦丝的曲声,像涓涓细流,滋润和温暖着自己的心田,使他们眼盲心亮,增添了自食其力,力所能及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和勇气!
采访时,丁老师很朴实说,普及葫芦丝音乐,是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从传播正能量中获得老有所乐。看到他们的开心快乐,作为一名退休党员教师,我也有很大的成就感,乐在其中!